人們總是欣賞能獨立思考、獨立行事的人,但我們在生活中總不自覺的對外產生依賴關係。
之所以會產生依賴心理,就是源自於懶惰、逃避責任、不願面對挫折,
自然很多事都不會自己動手或動腦思考,有問題也不想反求諸己,而依賴他人給予分析解答,
並在依賴中會過度理想化對方,漸漸忽視自己逃避自己。
畢竟自己才是真正面對矛盾問題的那個人,縱使別人告訴你再正確答案,
但這問題若不自己通透了解,心還是無法放下,就仍只是治標,而無法治本。
依賴心重者,甚至在日常生活的情緒會因被依賴對象的表現而時好時壞,反復無常。
中國著名兒童教育 家陳鶴琴 先生於1927年提出:
「凡孩子自己能夠做的,就應該讓他自己做;凡孩子自己能夠想的,應該讓他自己想。」.
且「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做人的態度,養成優良的習慣,
發現內在的興趣,獲得求知的方法,訓練人生的基本技能。」
但或許我們都不是在這樣教育環境下成長的,因此總在不自覺中依賴別人代勞,
因此也阻礙了我們面對挫折的能力,一旦失去依賴對象,就像隻孱弱的小鳥不知該如何展翅飛翔。
相傳,佛祖的弟子在他臨終前請教道:「吾師圓寂後,吾輩將依靠什麼生活?」
佛祖笑道:「捨棄依賴之心。」
依賴是每個人成長中都必然經過的階段,即至成人,
或多或少仍想依賴運氣以省卻打拼之苦、依賴親友以帶來快樂、
依賴感情以得到安全感、依賴財富帶來滿足…... ,
但總總的依賴將會讓你失去做你自己的機會並滋長惰性,且終因對方無法符合你依賴的滿足期待,
轉變為急遽的否定其價值、鄙視對方,且讓自己與他人被自己的反覆無常束縛住。
依賴的心是因為對自己信心不足,害怕獨自面對真實的自己,
而總想依賴可依賴的人事物,就漸漸成為一種習慣。
所以依賴的本身就是ㄧ種渴望的欲求,進而產生渴望的情緒與言行。
了解自己依賴的行為與心念,了解自己對依賴的恐懼與需求,
也就逐漸會理解自己加諸在他人身上的負擔與執著,就不再會對對方不配合的反應大作文章,
並讓自己不再害怕對方或依賴的外境所產生的各種變化,
在人生路上會發現有的是不斷前進的動力,而不是隨處的依靠。
留言列表